Tuesday, June 24, 2014

阿茲海默論壇 舉辦粵語專場


































記者王湛/舊金山報導 June 22, 2014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是一種造成記憶逐漸喪失的腦部疾病,全美患者多達530萬人。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21日在舊金山凱撒醫療中心舉辦年度華人阿茲海默症論壇,提醒民眾注意早期徵兆,並儘早改善生活習慣。

論壇邀請洛杉磯加大醫師胡啟贇、凱撒聖他克拉拉醫療中心護理師司徒靄詠和舊金山加大研究專員謝譚敏兒用粵語發表演講。阿茲海默症協會北加州推廣經理歐小榮表示,論壇曾在南灣多次以國語舉行,此次移師舊金山,考慮到大量講廣東話的民眾需要幫助,特邀請三位會講粵語的專家,讓民眾不虛此行。

歐小榮說,記憶力喪失並非年齡增長必然的結果,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65歲以上患病機率有13%,85歲以上則高達50%。目前尚無任何治癒的辦法,只有少數藥物可以減輕症狀。民眾應學會識別阿茲海默症徵兆,如果發現,及早聯繫醫師。

胡啟贇表示,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一種,症狀包括判斷困難、活動興趣降低、重複相同話題、使用工具困難、忘記時間日期、理財困難等。年齡、教育程度、基因、外傷、高血壓、憂鬱症和家族史等因素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症。維持社交活動、感官治療、增加運動、飼養寵物等方式可以緩解症狀。

Monday, June 9, 2014

《專題報導》亞斯伯格/自閉症 早治療 障礙減最低 (胡啟贇醫師)



加州聖塔芭芭拉濫射案兇手羅傑的家人宣稱,羅傑為亞斯伯格症患者 (Asperger's Syndrome),一直接受治療中。2012年12 月康州18歲少年藍薩(Adam Lanza),先在家中槍殺熟睡中的母親,然後去附近的珊迪虎克小學,槍殺20名幼童和6名成人,據稱他也是亞斯伯格/自閉症(Autism)患者。亞斯伯格症是什麼?和自閉症有什麼不同? 

自閉症是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致的一種兒童精神疾病,患者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有三大特徵:行為障礙、語言表達障礙,及人際關係障礙。根據統計,大約有60%自閉症兒童智商(IQ)發展遲緩。自閉症病人通常不能跟人接觸,喜歡重複的圖案和動作,並且只對物件有所反應。早前,一位家長帶著3歲大的兒子來到精神科門診中心,要求進行自閉症評估。孩子聽力正常,但不言不語,像聾子一樣。雖然他已經三歲了,在門診部不停地爬著,目光從來不和任何人有所接觸。但當他發現一個玩具時,卻立刻把它抓過來,興高釆烈的玩個不停。後來證實他是一個亞斯伯格症患者 (Asperger's Syndrome),他稍大時特別喜歡畫畫,所畫的全都是一條又一條的直線,就好像他的生命一般,只是孤獨的前行,和任何的人沒有一絲交集。

18個月大的慧倫被診斷為語言發展遲緩,家長認定醫生診斷有誤,認為女兒只是未能適應不同的語言。爸爸媽媽想:「可能我們在家裡說太多中文?外出時別人說英語,女兒難以適應。 」慧倫第一次說話是對著電視機叫爸爸,然後又對一盞燈叫爸爸,但她從來沒有對真正的父親叫過一聲:「Dad」

當三歲大時,慧倫天天固定隨身攜帶怪獸玩具,還不時只對著玩具發出奇怪的叫聲。媽媽想:「女兒特別喜歡這玩具罷了,待她長大一點便不會這樣的了。」但是,當精神科醫生診斷慧倫有自閉症的徵狀,慧倫的父母還是懷疑,認為女兒只是因為睡眠不足,導致表現不佳。

當慧倫用她小小的腳努力的走出第一步時,她不是一步一步的向前走,而是像跳芭蕾舞般,不斷繞著由心中所想出來的圓來走。媽媽感到很驚喜,心想:「這一定是孩子的天賦。從來沒有孩子才會走路,便懂得走弧形步法,說不定將來會是舞蹈家。」直到有一天…媽媽看到其他的孩子推著一架三輪車跑來跑去,興高釆烈的叫媽媽來看;而她的孩子只是默默地坐在角落裡,拿著一個玩具水壺,獨自沉醉在自已的世界,對眼前任何的事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然後,當其他的孩子赤腳在地毯上毫無顧忌的大跑大叫;而她的孩子總是小心翼翼的沿著地毯的邊緣走,從不肯走到地毯上。突然,心碎的媽媽知道孩子的確患有自閉症。慧倫確診患有自閉症。

那麼,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有甚麼不同?事實是兩者是非常相同,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當醫生為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發現這兩種疾病之間的差異十分模糊,而且有很多重疊的地方。 因此,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APA) 於2013年5月把這原先視為不同疾患的診斷合併,統一用「泛自閉症障礙症」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涵蓋這些輕重程度不同但病徵相近的疾病。亞斯伯格症可以被看作是「高功能的自閉症」。

不少家長聽到「泛自閉症障礙症」幾個字已經大感可怕,更難以想像自己的孩子會得上這種麻煩病症。雖然自閉症不能根治,但越早接受治療,就能將所引起的問題及障礙減到最低。而孩子們也能夠透過相關治療,包括:特殊性教育、行為分析介入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和行為治療來減低不良的行為。

讓我簡單介紹其中一項療法:行為治療。行為治療不單能夠幫助自閉症孩子,它亦能促進兒童的精神健康。首先家長 (或老師) 一定要列出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然後選擇 1至2樣 的行為不斷作重複的提醒和改正,但不要同一時間嘗認改善太多項,試想想,即使是平常的小孩也需要時間才學會應有的禮儀和道理。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會慢慢明白甚麼是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他的行為也會因此而改善。要緊記的是,行為治療需要持之以恆,絕對不能操之過急。

另外,要治療自閉症,不單是醫師的責任,也需要家長的共同配合。家長可以參加針對自閉症所提供的親屬訓練和諮詢,增進對此症的瞭解和認識。這些訓練能夠協助家長更加接納和明白自閉症是甚麼,也讓家長學懂運用認知與行為管理技術改善孩子的表現等等,有助減少因自閉症而引起的問題,對其家人和孩子本身也會產生正面的效果。譬如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或者終止已經運行的惡性循環等等。而這種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的好!

總括而言,早期的多方面治療對對付兒童精神健康問題是不可或缺的。但希望大家緊記,治療的意義並不是在於治療一個「病症」,而是將生活上的困境用合理的方式減到最低。最有效的療法,就是讓孩子重拾家庭溫暖和增加正面的人生經驗 。精神病並不是恐怖如蛇蠍,更不一定是不治之症,要預防和醫治兒童的精神異常,最需要的是,我們對他們用心的注視。

(胡啟贇,洛杉磯加大(UCLA) 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精神科醫師)

世界周刊1577期 《專題報導》亞斯伯格/自閉症 早治療 障礙減最低

Sunday, June 1, 2014

《新聞眼》濫殺無辜 肇因精神失常? 胡啟贇醫師



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生羅傑校園濫殺6人,台灣21歲大學生鄭捷在捷運車廂中,連殺4名陌生人、傷23人。他們都是有前程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卻犯下讓人百思不解的重大血案。特別是家境富裕的羅傑141頁的自白書和他的YouTube影片曝光後,人們對他仇恨和憤世嫉俗的言論及想法瞠目結舌,對他的扭曲人格和殺人動機充滿疑惑。許多人「裁定」他一定是精神失常導致殺人。鄭捷也一樣,他宣稱自己從小就想幹一件「大事」,如今他果真幹了「大事」,而且毫無悔意。

作為一個精神科醫生,許多人問我:羅傑和鄭捷是否「變態」?是否「精神有問題」? 如果答案可以簡化為「是」或「否」,我相信,那精神科醫生工作將是世上最輕鬆的差使。但恰恰相反,精神病不能只靠聽診器、抽血化驗、X光片等工具來診斷。更不能夠單憑一個人的三言兩語或者他們某一項行為便能夠斷定。以我行醫的經驗,我相信,即使一個人有暴力傾向或者作出一些社會難以接受的行為時,也並不代表他(她)有精神病,準確一點來說,即精神異常可以是其中一項誘因,但導火線可以是其他原因。

「望聞問切」是傳統醫師診症的根本。當身體感到不適去看醫生時,我們總會希望醫生能夠對自己詳加診治。即使普羅大眾也明白,醫生越對我們病情的成因、發病的經過、病徵,甚至家族的病史有詳盡的瞭解時,越能夠對症下藥,最後藥到病除。但當這人人皆明的道理放諸精神科後,似乎卻沿用另一個「一切從簡的標籤化」標準。

以羅傑為例,他在他的YouTube影片中,提及他被異性拒絕令他生氣,還有他把未能在大學生活中如其他大學生一般縱慾享樂的憤怒轉嫁到他口中的「金髮淫娃」上,要報復身邊的同學。加上他參加了男權運動,令他的極端情緒更加高漲。但請不要忘記,精神病亦是有其成因的,即使犯人是「希特勒」轉世,他亦要在某個特定條件及環境下才能誕生。

現代犯罪心理學提及,大部分罪案的發生是因為「某一類人因為得不到他們認為自己應得的物品或者權利,以致現實和期望有一個重大的落差,他們因為無法接受這落差,所以決定犯罪」。現在很多電影把大學生活渲染成一個濫交、吸毒天堂,網路上充斥離奇色情訊息及影像。當一個人受到誤導和影響,虛實不分、價值紊亂,自身的慾望卻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導致犯案。所以,若單單以精神病來概括羅傑他真正犯案的動機,便會忽略了其他的原因。

據統計,精神病患者被暴力對待或者虐待的情況比起他們攻擊人多。一些暴力行為與精神疾病的關連的學術研究也顯示出,只有5%的罪犯是精神病患者。而和「正常人」相比,精神病人因為情緒失控而作出暴力行為的可能性,兩者的機率是大致相同,因為一些有社交障礙症的患者會比較容易在挑釁下作出失去理智的行為,但充其量也只是1%至2%的分別。

當鋪天蓋地的報導分析鄭捷的心理,把他標籤成精神病才犯事,這已不單單是在為他的罪行找一個逃脫的藉口。我們似乎忘記了最基本的大是大非,不可胡亂殺人的誡命,更會為一些無知的人提供一個可以把真理扭曲、把暴力美化的溫床。值得注意的是,繼鄭捷殺人後,網上出現了一群約1300名的「鄭捷粉絲團」,成立粉絲團的網友在粉絲團上寫到「崇拜鄭捷的魄力、能力、才氣」,又稱鄭捷是「世人的偶像、救世主、整頓人間的天使」。因為他們和鄭捷一樣身同感受、不滿現狀、逃避現實,渴望幹一番大事業,但諷刺的是,所謂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卻是建基於欺凌、傷害無辜的人的身上。 

看到這個世代的人思想如此的扭曲,怎不叫人感到痛心疾首﹖這一代人為何迷失?這個社會怎麼了?而我們是否也因此覺醒,我們是在為這一代的年輕人創建出我們認為的康莊大道,還是只是海市蜃樓?除了物質上的供應無缺,他們內心的需求是否被聽到,他們的傷痛是否有隻溫暖的手去撫平?為什麼有這麼多孩子崇拜鄭捷?(幸好後來有人成立「反鄭捷粉絲團」,人數已達50000)。

在台灣捷運的悲劇中,一個基督徒伯伯捨身和鄭捷肉搏,寧願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希望能夠拯救其他人的性命。在聖塔芭芭拉的校園屠殺後,多間的大學學生,包括所有加州大學的分校,自發組織了燭光晚會,以點點燭光,哀悼在事件中的死難者,希望死難者的家屬能夠早日從傷痛中振作起來。燭光雖小,但恰恰代表人性中的真善美,在苦難、悲劇的黑暗中,矢志照亮失落的人心。與其不斷去反芻殺人兇手犯案的經過、把精神病症當作代罪羔羊卻不查找真相,不斷堆砌峰迴路轉的劇情去娛樂觀眾以期增加銷量,為甚麼不正視事件,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後,手持微弱的燭光重新踏出正確的前路來呢﹖

自孩提時代起,父母親一直諄諄告誡的話語一直縈繞我心,「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今天,反觀這些新聞,再細嚼這句話語時,更覺它的份量很重。

(胡啟贇(Benjamin Woo, M.D.), 洛杉磯加大(UCLA) 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 精神科醫師。)

世界新聞網 世界周刊 《新聞眼》濫殺無辜 肇因精神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