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0, 2012

青少年 身, 心, 靈, 健康


我是一名於醫院和急診室工作的精神科醫生。在來來往往的病人中,兒童和青少年患者可以說是屢見不鮮。正所謂醫者父母心,所以,每次 看到本應是活潑可愛的孩子,卻因為行為異常甚至失常而被警察帶到醫院給我診治時, 我心裏總是忍不住問: “ 到底是周遭的環境造成了他們的精神異常,還是他們的精神健康方面出了問題? 到底應該怎樣做才可以真正地幫到他們?”

無論是先天形成還是環境因素,都有機會導致兒童的精神問題。如果問題沒有及早被發現,當他們年紀愈大,問題將會更難處理。事實上,要察覺到青少年是否患有精神健康上的問題,比診斷身體本身的病痛要更爲困難。尤其是兒童精神問題方面的病徵往往會和我們所認為的“頑皮”、“好動” 的行爲相混淆。此時,只有放下我們的成見,用心去了解和仔細地觀察,才能真正找出問題的所在。

精神病,並不能單靠藥物治療和強行壓制,我漸漸地意識到,要真正的幫助精神病患者,首先我們要回到問題的起點。我們要問的是“為甚麼”而不單單是 “怎樣做“。

首先,讓我先簡略介紹我是怎樣確診青少年的精神異常。如果青少年患病的徵狀只是維持一段短時間 而且並不嚴重,醫生是不會隨便把他們 診斷成有精神問題的。同時,他們的年齡也是我斷診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因為在每一個年齡層,他們都有相應的行為,比如三歲的孩子普遍會黏著父母,或是十歲的孩子會比較反叛等等。相反,即使青少年表面上沒有什麽精神異常,也並不代表他的精神和心理是健康的。

那到底要怎樣判斷一個孩子有没有精神異常呢﹖一般來說,兒童的精神問題主要分爲四種。下面我會一一介紹每種精神異常的病徵,並且提供幾個案例給大家参考。

兒童的精神健康問題主要分為 ;

1)身心疾病,如語言障礙、緊張症
2)發展障礙,如自閉症
3)行為問題,如過度活躍症
4)情緒問題,如焦慮症、憂鬱症

1)身心疾病,如語言障礙和緊張症

「這個12歲病人失眠、動作遲滯、感到空虛、思考能力下降,出現尋死念頭,他一定是患有憂鬱症。」當我的醫學生對我這樣說的時候,我問他:「還有沒有其他的病因可能性?」醫學生卻堅持己見,說,「給他抗抑鬱藥,他就會病好。」儘管我十分想罵他,但我還是說:「剛剛病人才說他想死是因為他很孤獨,不是嗎?」當學生以為我在跟他探討病人的心理狀況,我卻提醒他,「記得,精神科急診室的金科玉律─ think medical (以醫學模式去思考)。」

學生很快就給我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大約20%的憂鬱症病人有甲狀腺功能問題,而大多數甲狀腺功能低落的人都有憂鬱症症狀。」但實際上,這病人的憂鬱是由其他生理毛病所引起的。回想起昨天與病人的對話,(是的,主治醫生有時喜歡背著學生們去瞭解一下病人。) 當我要他介紹自已時,我等了很久,病人才斷斷續續的吐出四個字,「第.........一..次..我..」,他說話的嚴重遲滯,讓我意識到他有語言障礙,「你有口吃 (stuttering)嗎?」病人回答:「yes。」口吃是一種語言障礙,病因仍然成謎,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和智力高低沒有直接關係。雖然口吃這生理毛病不像甲狀腺功能減退能夠直接導致情緒病,但口吃卻能導致焦慮、自信缺乏以及緊張等心理因素,更糟的是,焦慮是口吃惡化的主要原因,這種長期的惡性循環令患者缺乏自信,獨來獨往,不敢和其他人交往,久而久之,他們的孤獨與絕望感逐漸增加,導致病人最後極有可能走上不歸路。

在後來的治療中,我發現抗精神病藥物抗多巴胺類藥物 (antipsychotic) 不但能讓他的憂鬱症狀減輕,也改善了他的口吃! 但同時我也清楚,心理和環境等因素也可以造成很大的精神不平衡。所以我決定,在心理方面,要找語言治療師,對他施行口吃改變療法;在環境方面,我也希望能幫助他找到一些口吃者互助支持的團體。我等待,他的「第一次我…」終會有個美麗順暢的下一句。所以,健康的概念是包括整個人的身體、精神和社會心理狀況。精神健康對兒童的影響並不只限於心理上,而且還包括社交,甚至身體的發展等因素。

有一種精神疾病叫做緊張症 (catatonia)。儘管醫學界對此病仍然是一知半解,但這種病的病徵是很容易辨認的。在精神科急診室,有的病人大呼小叫,有的無法停止地跑來跑去,但緊張症的病人卻是身體局部或全身僵硬,躺在地板上一動也不動。有一次,我在急診室內看見一個12歲的小妹妹。自從經歷了讓她失去父母的車禍後,她已經5天不睡覺、不吃飯,和整天完全不動。當我把她的手扳到空中,她的手就這樣停在空中20分鐘。無論我問她什麼問題,她都不回答,好像一部關掉的電腦。我的醫學生問:「是不是可以使用Ativan(鎮定劑,用於治療焦慮,也可用於緊張症)治療她?」3分鐘後,小妹妹對我們微笑,學生們高興擊掌。但我知道,當我們重新啟動這「電腦」時,小妹妹的夢魘亦步步迫近。"Where is mom and dad?" (我的爸爸、媽媽在哪裏?) 在這女孩身上, 藥物是治標不治本的。我希望,她的門診治療師能真正打開她的心結,幫助她走出喪親的哀痛。其實人天生懂得自我保護,緊張症就好像電腦的Sleep Mode (休眠模式),關閉了我們的感官,以切斷我們和外界接觸的渠道來保護我們的大腦,避免再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2)發展障礙,如自閉症

自閉症的病人通常不懂得跟人接觸,十分注重重覆的圖案和動作,並且只對死物有所反應。3歲大的喜禾 (化名) 雖然聽力正常,可就是不言不語,像聾子一樣。他只是在門診部不停地爬著, 目光從來不和任何人接觸,但當他發現 一個玩具,卻興高釆烈的玩個不停。醫師告訴媽媽:「喜禾可能有自閉症傾向,需要作進一步評估。」後來證實,十五歲的喜禾是一個高功能的自閉症患者 (Asperger's Syndrome), 特別喜歡 畫畫,但他所畫的全都只是一條又一條的直線,就好像他的生命一般,只是孤獨的前行,和任何的人没有一絲的交集。

不少家長聽到「自閉症」幾個字已經大感可怕,更難以想象自己的孩子惹上這種麻煩病症。雖然自閉症不能根治,但越早接受治療,就能將所引起的問題及障礙減到最低。雖然自閉症不能根治,但我們能夠透過相關治療,包括: 特殊性教育、行為分析介入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 和行為治療 來減低因為自閉症所引致的不良的行為。

讓我簡單介紹其中一項療法: 行為治療 。因為行為治療不單能夠幫助 自閉症孩子,它亦能促進 兒童的精神健康。首先家長 (或老師) 一定要 列出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 然後選擇 1至2樣 的行為不斷作重複的提醒和改正。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會慢慢明白甚麼是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他的行為會因此而改善。要緊記的是,行為治療需要持之以恆,絕對不能操之過急。

另外,要治療自閉症也需要家長的共同配合。家長可以參加針對自閉症所提供的親屬訓練和諮詢。目標在於增進家長對此症的了解,協助家長接納和明白自閉症, 也持續地指導家長運用認知與行為管理技術改善孩子的表現等等。這有助於減少因自閉症而引起的問題,對其家人和孩子本身也會產生正面的效果。譬如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或者終止已經運行的惡性循環等等。而這種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的好!

3)行為問題,如過度活躍症

「這孩子注定要重複八年級! 」十三歲的大男孩只要沒人盯著就不會好好寫作業。在紀律方面,因缺乏自主控制能力而常常欠交功課、遺失作業…除了看電視打電動之外, 他沒有一刻能靜下來。帶他去餐廳時,他還四處奔走闖禍。 原本小孩就比大人好動、有些不專心和衝動不足為奇。事實上,年輕時的筆者我也曾經是這樣的! 但是,如果男孩的表現帶給他自己的學習和人際關係上許多麻煩, 很大可能他已患上了過度活躍症 (ADHD)。根據統計,男童患上過度活躍症的機會率較女童高,一般男女比例為3:1至4:1。判斷是否患上過度活躍症的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比較孩子在至少兩個以上的環境(學校、家中、課外活動)的表現 。家長需理解孩子在學校和家中的表現可以有較明顯的落差。所以家長應該多與學校和老師合作,了解孩子在校的表 現,才能夠及早發現,並為孩子作適當的治療。

要醫治過度活躍症,藥物治療 (methylphenidate (Ritalin中文名”利他能”)) 固然是 重要,但家長與 老師的角色亦是同等的重要。雖然筆者從來没有患過此症,但我小時候十分喜歡說話,即使是上課時候也說過不停,令我香港的老師們頭痛不已。最後我的班主任想到了一個辦法,她委任我作班長,我好像袐密警察般,專門“緝拿”於課堂上只顧聊天不專心上課的小孩子。我因為被賦予了這麼偉大神聖的任務,令我不得不作一個好的榜樣,留心上課。所以,各位老師的一點巧思絕對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當然,除了以靜制動,增加小孩子的運動量,家長多和孩子一起進行活動,好像一起打球,踏單車等都有助治療。現今愈來愈多小孩子有過度活躍症的症狀,不少的病例很可能是因為父母没有時間抽空陪伴他們,和他們一起玩一起成長。這不是十分悲哀的事嗎﹖

總括來說,過度活躍症的治法包括藥物、心理、社交訓練等方面,而其中仍以藥物為首選。雖然不少家長都擔心藥物有副作用,但其實最常見的只是胃口減少等等比較輕微的情況,加上藥物的效果確實比其他治療和訓練更快更明顯,所以家長可以考慮先嘗試讓孩子用藥一段時間,再觀察有否有所改善或有没有副作用,才考慮要否繼續療程。

4)情緒問題,如焦慮症、憂鬱症

從精神健康的角度來看,人的情緒是需要疏導和化解的,因為它不單單是讓我們感受到開心或不開心,它也是人生的一種推動力。譬如一個快樂的人會是積極的、做事 有建設性的;反之,內心充滿憤怒和仇恨的人,所想所做的便只是如何發洩和報復。

4A)情緒問題可以是環境造成

人生一定會經歷憂鬱和危機。 面對每一次新的挑戰時,不管是兒童或青少年,都可以藉着這樣的機會有更多的成長。在12 年前的一個冬天,當我從香港剛來到美國時,我不願意吃東西,總是眼淚汪汪,但我的媽媽工作十分忙碌,而我的爸爸亦在香港所以他們都没有留意到我情緒有異。直至我的姑姐問我「Ben,發生甚麼事﹖」我終於告訴她因為我不懂說英文,不能融入同儕當中。加上,常常受到同學的欺凌所以很難受。乘巴士上學途中,有些同學亂按下車鈴,但因為我不懂說英文,巴士司機以為是我亂按鈴,所以把我趕下車,我最後要走30分鐘的路才能回到家。後來,姑姐帶我回學校,把事情告訴校長,我才没有繼續受到欺凌。

現在每當我遇到遭受校園欺凌的孩子,回想這往事,我會做的事:
1) 我會告訴他/她,你並没有犯錯,然後用温柔、諒解的語氣讓他告訴我發生了甚麼事。
2) 當我知道事情的經過後,會立刻採取行動,就好像我姑姐會立刻聯絡校長,絕不能半點拖延。
3) 小孩子亦盡量應該結伴同行,因為多數的霸凌事件皆發生在兒童單獨的時候,所以有朋友同行會減少受到欺凌的機會。

我舉出以上的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精神健康出了問題不一定是因為先天性的病,很多亦是因環境所致。曾經遭受虐待和 欺凌會令小孩子有極端的行為和反應。 這種童年的陰影、隱藏的心病就好像計時炸彈 般,一旦觸碰到一個引燃的事故,如失業失戀,喪失至愛,或學業遭挫,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當然,聰明一點的孩子, 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較高。但要知道的是,情緒的波動往往會影響,甚至左右一個人的判斷力,尤其是因為兒時創傷後遺症,令他們在成人後會做出危害自已甚至社會的事。所以,現今的家長除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更重要的是,應該多關心子女的情緒,堷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驕傲。

曾經作為一個新移民,我對新移民的孩子是感同身受,我猶記得12 歲那年,在我來美的飛機上,我邊流淚邊唱着這首歌:天空的飛鳥飛到那一方/只想有一個美夢寄他方/越過高山大海/又越過風與浪/還看遠岸/離別這海港
誰願孤孤單單到遠地/為了呼吸新鮮的空氣/無奈這裡個個卻顧著自己

那些年的點滴心情,我到今天仍然銘記。所以,我們真的要多關心新移民的孩子,因為他們所面對的衝擊是我們不能想像的巨大。有句話經常縈繞我心:「陪我長大,互相修補,分享每段人生路。」我希望能夠為將來我的孩子做到這一點。

4b)情緒問題需要親人的支持

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是感受得到 的,例如關心、讚賞、鼓勵等。箴言 19:18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父母的一言一行亦對子女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我記得在我剛上中學時,我拿了UCLA的中學生獎學金,有機會於暑假到UCLA學習。 每天都要乘2小時巴士到UCLA上學放學。 眼見其他的孩子都有私家車接送,我覺得自已不比他們差,但是為甚麼生活的落差是這樣大呢﹖我心裹覺得太委屈,後來回家跟爸媽說。我爸爸對我說:「其實你比其他的孩子幸福得多了,你不但有專人司機 (巴士司機) 接送,還有40多個人 (其他乘客) 跟住你服侍你,你看你多威風。生活係苦係甜,係睇你點樣睇嘅。」就算父母未能花太時間陪伴孩子,亦要教導他們如何有一個正向的價值觀。即使面對挫折,也不要怨天尤人,相信明天會更好。

4c)從日常生活入手,改善情緒問題

孩童的情緒問題,很多時候因為不懂得面對生活的不如意事,我們應從日常生活入手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當年我初來美國,英文很爛,雖然我不是大懶蟲,但我真的不想上學,因為我害怕被其他同學嘲笑。那時候我的自信心很是低落。但是,我的數學很好,所以,每次我媽媽帶我到茶樓飲茶,她會讓我計算賬單,每次當我快速而準確無誤的把金額算出來,看到其他姨姨們讚嘆的眼光,我真的太開心了。從日常生活入手,建立自信心的機會一 定 有,所以千萬不要自我放棄。引用歌星李克勤的歌詞:「當歌手當司機當警察不緊要/只需要你似個鐵人/病痛少得不到金靴獎根本我不需要/我最想你似我面上懷著笑」
放手給孩子嘗試的空間,即使跌倒也無妨,這樣他們才會在風霜過後更茁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對他們抱有信心,更要讓他們知道,我們作父母的深深的相信他們將來能鼎天立地。

4d)從小培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項針對1千名兒童的研究發現,挫折容忍度低、缺乏毅力、行為衝動、或難以專注的兒童,成年後 有生理問題,好像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機會率較大。另外,他們亦有較大機會有社會問題,例如 財務和毒品問題,更可能成為單親父母;或有刑事犯罪記錄、酗酒、抽煙、吸毒等問題。個人自我控制的能力,具有其自己的影響力,與成長的環境無關。學會更好自我控制的孩子們比他們的同齡人成年時表現得更好。究人員說,證據顯示兒童改變行為並學習自制,成年後的表現更優良,意謂改變行為能有正面結果。希望家長能多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形:如同儕交游,尤其是使用電腦的社群網站;注意聯絡簿表現及聯絡事項;即時聯繫與處理孩子的突發狀況。品格教育與生活教育仍是四年級教學的重點:孩子又升上一個年級,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也要更加得體,不僅在言語上、動作與態度都應該舉止合宜,成為一個懂事的小孩。 對於作業完成與檢查,請加強錯誤的訂正。閱讀習慣的養成,除了在學校特別加強之外,也希望家長能撥空和孩子一起共讀,家庭的時間安排如果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對固著孩子的閱讀習慣更易收效。 抽出一點點的時間陪陪孩子,您會發現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上的問題;也會驚覺孩子總是出乎意料的學習到令人驚訝的事! 「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 和敬畏耶和華的靈。他必以敬畏耶和華為樂。」(賽11:2)

總括而言,兒童精神健康問題 早期的多方面治療是不可或缺的。但治療的意義並不是在於治療一個「病症」,而是將生活上的困境用合理的方式減到最低。最有效的療法,就是 讓 孩子重拾家庭溫暖和增加正面的人生經驗 。精神病並不是恐怖如蛇蠍,更不一定是不治之症,要預防和醫治兒童的精神異常,最需要的是,我們對他們用心的注視。我希望用我以前小學的校訓作為結語,希望能和各位家長,或是將成為家長的你共勉之﹣﹣ 箴言 22:6 教養孩童、 使他走當行的道、 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